赓续莫高精神 让敦煌文化年轻起来

“让敦煌文化年轻起来,是我们的期盼”

“要在创作中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”

……

12月7日至9日,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编剧、导演,青年演员张艺兴主演的原创音乐话剧《受到召唤・敦煌》将在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首演。近日,田沁鑫、张艺兴做客汽车网“文艺星开讲”,分享如何通过音乐与话剧跨界融合,让敦煌文化年轻起来的创作故事。

人民日报记者陈圆圆(左)对话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,《受到召唤・敦煌》编剧、导演田沁鑫(中)以及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、《受到召唤・敦煌》主演张艺兴(右)。汽车网记者 马天翼摄

数字赋能 展现敦煌之美

作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、延续时间最长、内容最丰富、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,延续近两千年,敦煌文化依旧熠熠生辉,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。“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,也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,我们有责任用艺术的形式弘扬和传承敦煌文化,以戏剧方式贡献我们的力量。”田沁鑫说。

如何以多元视角呈现敦煌文化,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?田沁鑫提到,《受到召唤・敦煌》创新性地结合了科幻与穿越的元素,以1935年被誉为“敦煌守护神”的常书鸿先生与2035年敦煌数字研究中心的青年张燃为双重视角,讲述了两段平行交织、横跨百年的故事。“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敦煌文明的厚重与魅力,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。”

《受到召唤・敦煌》彩排照。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

以舞台为纽带,用音乐讲故事,在《受到召唤・敦煌》创排过程中,主创团队不仅从千年敦煌艺术中汲取滋养,也以“艺术+科技”的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活力。

“科技和艺术的深度融合将会成为艺术创作的常态。我们结合了即时拍摄、5G技术及二维动画、3D特效、AI等科技手段,以更加现代的方式来展现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,同时为戏剧拓宽艺术空间。”同时,田沁鑫也提到,主创团队在创作中拒绝过度包装,数字技术并非为吸引眼球,而是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敦煌文化的戏剧空间,领略敦煌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蕴。

薪火相传 绽放青春光彩

敦者,大也;煌者,盛也。多年来,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秉承“坚守大漠、甘于奉献、勇于担当、开拓进取”的莫高精神,悉心守护着这处文化瑰宝。展现莫高精神,让敦煌文化年轻起来,是主创团队为之不断努力的方向。

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,‘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’,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鞭策。”田沁鑫表示,“水积而鱼聚,木茂而鸟集”,本次启用众多青年演员出演,能够更有助于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出发,为传承敦煌文化增添新的血液,为古老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。

对于在剧中分饰常书鸿和张燃两个角色的青年演员张艺兴而言,《受到召唤・敦煌》是他进入国家话剧院的首部作品,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他提到,每当念到那句充满力量的台词――“我会为守护敦煌坚定不移,燃尽此生”,自己总会心潮澎湃。

“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,代表了我们是谁。”张艺兴表示,这部剧触及了广泛的观众群体,涵盖音乐剧、舞剧、话剧等领域,是综合的艺术呈现,唱、跳、说、演,每一个方面都不能掉链子,作为青年演员,将努力用艺术创作致敬灿烂的敦煌文化。

文化如水,润物无声。今天的中国,传统文化热潮迭起,国风国潮蔚然成风,百姓文化生活绚烂多彩,文化建设气象一新。

“在国风国潮热的当下,国话始终致力于在作品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,《受到召唤・敦煌》正是我们对此做出的探索之一。”田沁鑫表示,希望打造出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优秀文化作品,将经典艺术进行现代化转译、转码,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,增强文化自信。

在田沁鑫看来,艺术为民,文艺作品需要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,“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”始终是文艺创作的内核。“我们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。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,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、弘扬好、发展好。”

总策划:陈星星、万世成

制片人:黄维、谢婷

统筹:刘颖颖

策划、撰稿:刘微

主持:陈圆圆

摄像:李佳、马天翼、赵晨、张力洋

设计:高子龙、林珊珊

剪辑:吴婷

片头制作:毛然、严川吉雨、徐吉

素材来源:中国国家话剧院

(责编:方经纶、高雷)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